体外反搏理论是在
195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Kantroswz首先提出,并在以Soroff教授为首的著名学者于50年代末,建立了液体动力体外反搏装置,临床应用于心源性低排综合症,创立了无损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学科。60年代,该体外反搏装置扩大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
1972年,中国的反搏之父郑振声教授首次在中国提出了IABP
技术,即液体动力反搏系统,之后中国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体外反搏原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创立了增强型体外反搏理论,即增加了臀部气路充气部分,并将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转换成第一代气体动力体外反搏装置。80年代开始,
该装置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并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90年代中期,中国生产的第二代体外反搏装置EECP-MC2进入美国市场,并迅速在包括世界著名心脏医院Mayo
Clinic在内
400多家美国医院广泛使用,临床证实它作为非药物、无创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新的方法,疗效确切,为人类解决心脑血管难题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我们从下面的相关报道中可对体外反搏的疗效窥见一斑:
(1)美国政府于1999年就将体外反搏治疗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2)2000年, 在多中心控制的MUST-EECP的研究及其它最近发表的科学刊物上,美国心脏学会(AHA)提出了对这种治疗方法的正式
意见。ACC推荐说“对于那些由药物难以治疗的心绞痛病人,在没有其它治疗方式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进行冠脉血管介入(PTCA有
支架或无支架),或手术血管重建手术前(CABG),可以选择体外反搏治疗。”
(3)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西南医疗中心的R.A.Lange和L.D.Hillis博士在一篇“心肌血管重建”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99年9
月30日)的文章中,回顾了已发表的关于TMR在心绞痛病人不能接受传统的血管重建手术的情况下,“最近,一种新的无创治疗方式问世了,它类似于神经刺激和球囊扩张一样,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和增强耐力。这种治疗方法与TMR比较起来,具有很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发表在《临床心脏杂志》(1999年第22期)中的一篇“慢性心绞痛病人的另外选择”由M.A.C.C.
的C.Richard
Conti博士主编,在与TMR,神经刺激和EECP治疗的讨论中称“EECP在三者比较中是
最少创痛的及风险性最低的,对那些无其他方法可以采用及不再适宜进行血管重建的病人而言,是
最好的方法。”
(5)发表在《哈佛心脏监视》(1999年11月)上的一篇“心脏病学家透视”的文章,由Keith
D.
Aaronson 博士主编,称关于TMR,那一小部分严重心绞痛病人在考虑其他新型治疗方法前,最好试试体外增强反搏装置。
(6)发表在《健康消息》美国心脏协会(1999年10月25日)上的一篇“医生透视”的文章,由Anthony
DeMaria博士主编,也做了类似的
陈述“我建议在进行TMR前,那些病人先试试简单的相对无风险的治疗方法。在我们医院,就有一种叫做EECP体外反搏装置,是将下
肢及骨盆用外囊包裹,然后充气将血液泵回心脏,帮助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体外反搏这种集血流动力学、生物工程、临床心脏学,同时兼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科学手段等多学科的高科技产物,作为一种无创的、高效的、安全的治疗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已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它的适应症范围也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必将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宜。
|